首頁  >  縱觀台灣

台灣簡介

        台灣(又可寫作: 臺灣)是位於亞洲東部、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,面積約3.6萬平方公里,另有寶島福爾摩沙(Formosa)等別稱。臺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、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,整體形狀似長條蕃薯,北迴歸線橫跨中南部。全島山勢高峻,地形海拔變化大,山脈大多呈北北東—南南西走向、平原狹窄、地震頻繁、溫泉與死火山皆多。氣候屬高溫、多雨,春夏季交接時因受滯留鋒影響而有梅雨季,夏季常有颱風,冬季則有東北季風。最冷月的月均溫都在14以上,年雨量達2,510毫米以上。北部全年有雨,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,颱風亦常在夏、秋兩季侵襲。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區的臺灣,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豐富多元

    
人口: 23,379129人 (2014年2月),    面積: 36,193平方公里
 
台灣歷史      
      
 
3世紀前

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(50,000年前~10,000年前)已開始有人類居住。較能夠確定的,是新石器時代(始於紀元前5,000年)以來的史前文化,是南島語系民族的遺留。主要的文化有舊石器時代的台東長濱文化、苗栗網形文化、台南左鎮人以及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、圓山文化、營埔文化、卑南文化。而馬來波里尼西亞土著民族在也於13世紀以前就存在於台灣島上,這些原住民分佈於台灣全島,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特質。
 
宋元明時期

南宋時期,已經開始有漢人在澎湖群島,開墾。1171年,正式駐兵澎湖群島,隸屬閩南晉江縣。1225年趙汝適所著諸蕃志提到「泉有海島,曰澎湖群島,隸晉江縣。」,正式確認澎湖群島屬南宋版圖。   ..更多
 
荷西殖民時期

1624年,原佔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,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,轉而登陸台灣南部,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人首先在「北汕尾」(今台南四草)建立簡易的商館,並於1625年,在「一鯤鯓」(今台南安平)築起了「熱蘭遮城」(今安平古堡),以此作為統治中心,為增加米、糖等農作物產量,開始招募中國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遷往台灣開墾。1626年至1642年,台灣北部也曾經為西班牙佔領,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雞籠(今基隆)與社寮島(今和平島)築城,並稱之為「聖救主」城(即聖薩爾瓦多城)。之後又佔領蛤仔難(今宜蘭),並在滬尾(今淡水)興建「聖多明哥城」(位於今紅毛城原址)
..更多
 
明鄭, 大肚時期

鄭氏治理時期從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起,經鄭氏三代統治台灣至1683年降清為止,統治時間前後共23年。  ..更多
 
大清帝國統治時期

台灣清治時期始於清朝將領施琅於1683年攻取台灣,1895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為迄,實質統治台灣的時間計212年。   ..更多
 
日本統治時期

自1895年6月17日台灣總督於台北城舉行「始政式」起,至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為止,台灣由日本管轄的時期計約50年。   ..更多
 
中華民國時期

1945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日本戰敗並簽署《降伏文書》,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何應欽接收降書,而後設立由陳儀出任最高行政首長的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」,台灣成為中華民國的領土,史稱「光復」。
  ..更多
 
 

版權所有© 台灣商業網      COPYRIGHT©  TAIWANBEEZ.COM